展示柜货号:未知 和黄医药:不盲目跟风力争让“中邦计划”走向环球
诚然,在过去几年,对于一些投资人来说,生物药是更加亮眼的标的,投资机构也会重视企业在生物药和免疫肿瘤学方面的管线布局,化学药获得的关注相对较少。但是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表示,在临床上,化学药和生物药、大分子和小分子是互有优势、相互补充的,我们需要将目光更多地放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方面,而非盲目跟风。
成立于2000年的和黄医药,在诞生最初便拥有着在中国开发全球新药的远大愿景。如今,近二十年过去,和黄医药不仅成为中国医药创新企业的领跑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以及中国医药制度改革、技术进步的代言人,呋喹替尼、索凡替尼和即将到来的赛沃替尼,成为和黄医药的“名片”,从上海张江的实验室出发,踏上走向全球之旅。
对此,16年前加入和黄医药、投身全新的创新药产业的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谈到,和黄医药的发展理念建筑在“立足本土,早日研制出中国人吃得起、用得好、高质量的新药”这一责任与使命的基础上。公司将始终追逐长远的发展目标,不会为了追求在中国加快上市而放弃国际化的标准——尽管,这样可能短期获益,但可能会放弃面向全球发展的大格局。
呋喹替尼、索凡替尼和即将到来的赛沃替尼——这三款由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产品,从上海张江的实验室诞生,作为上市药物或试验药物走遍全国,如今,正在踏上出海的征程——诞生于2000年的和黄医药,带着她丰硕的研发成果,向世界递出名片。
首先诞生的呋喹替尼,是从发现到新药上市均在国内完成的国家1类新药,2007年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实验室被合成。2018年9月,该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并于2020年1月1日起获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2018年6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影响因子:47.661)在线全文发表了FRESCO研究的研究结果,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实现“JAMA”零的突破。数据显示,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2018年9月获批上市后,次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过1760万美元。而在2020年1月1日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全年销售额超过3370万美元。2021年1-2月就达到了1430万美元。
目前,呋喹替尼正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14个国家约165个研究中心开展III期临床研究,全力推动中国创新走向国际舞台。
如果说呋喹替尼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意味着一项“进步”,那么索凡替尼对于内分泌瘤的治疗来说则意味着一场“革命”——索凡替尼的出现为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治疗方法都十分有限的神经内分泌瘤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也向全球医学界证明,中国创新药正在崛起,中国企业正在为全球未尽满足的医疗需求提供“中国方案”。
索凡替尼亦是“土生土长”的创新药,由和黄医药自主发现、研发,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在中国获批上市,并于美国申报上市——这一过程历时超过14年。2020年12月,索凡替尼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非胰腺来源神经内分泌瘤;胰腺来源神经内分泌瘤的新药上市申请亦已于2020年9月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同时,索凡替尼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中。2020年,索凡替尼接连登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等国际权威会议,相继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资格与两项“快速通道”资格认定。5月3日,和黄医药宣布已完成向美国FDA滚动提交索凡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治疗胰腺和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这是和黄医药在美国提交的首个新药上市申请。
2020年8月,和黄医药自主开发的又一种强效且高选择性的口服小分子MET抑制剂——赛沃替尼的上市申请再次被纳入优先审评,这也是赛沃替尼在全球范围内递交的首个新药上市申请。目前,和黄医药共有10种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物,以及另外4种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创新候选药物目前正在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预计将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进入临床试验。
诚然,在过去几年,对于一些投资人来说生物药是更加亮眼的标的,投资机构也会相对重视企业在生物药和免疫肿瘤学方面的管线布局,而化学药获得的关注相对较少。但是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表示,在临床上,化学药和生物药、大分子和小分子是互有优势、相互补充的,我们需要将目光更多地放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方面,而非盲目跟风。
苏慰国博士谈到,PD-1的出现无疑为无数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与此同时,PD-1的响应率有限,很大一部分临床患者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比起加入PD-1“混战”,我们更加关注PD-1无法治疗的那部分患者。
为了满足这一愿景,和黄医药丰富的管线覆盖了尽量多的作用机制和肿瘤适应症——无论是针对细胞表面蛋白受体的大分子单抗,还是进入细胞内部的小分子药物,以及精准的“定位导弹”ADC药物,和黄医药均有所布局。目前研发管线中的几大核心产品,都是以全球化品质作为标杆,通过系统而扎实的研发,充分了解产品的科学性以及针对国内外患者人群的适应症差异,才取得了国际权威领域的充分认可。
正如苏慰国博士所言:“作为企业要有高远的目标,和黄医药的发展理念在‘立足本土,早日研制出中国人吃得起、用得好、高质量的新药’这一责任与使命的基础上,还有着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始终坚定地追逐长远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在中国加快上市而放弃国际化的标准,尽管,这样可能短期获益,但可能会放弃面向全球发展的大格局”。
可以说,和黄研发管线中的核心产品都是以全球化品质作为标杆,并具备全球注册潜力。通过充分了解产品的科学性以及针对国内外患者人群的适应症差异,才走上了通向国际的“快车道”。
除了解决“无药可用”的问题外,解决药物可及性的问题也是中国临床上的切实需求。为了最大程度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和黄医药建立了自有的肿瘤专科商业化团队,负责将获批上市的创新肿瘤药物迅速带向患者及市场。目前该专科商业化团队规模已超过400人,覆盖全国30个省份的超过2000家肿瘤医院。”
对此,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指出,以前中国抗癌药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由于跨国药企的全球定价机制,很多老百姓从来没有用上过最新的药物。而现在我们拥有了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快速跟进,甚至能做出“全球新”,并以惠民的价格提供给老百姓,并推向国际,让全球的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然而,崔昳昤同时提到,有数据指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2018-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在1420家样本医院中进院比例约为25%。对此业界指出,创新药入院难的背后原因复杂,不同医院在医疗系统的功能定位不同,配备的品种差异较大。要打通创新药入院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协同运作。
创新药成功问世的历程是漫长的,从小小的分子式到让患者获益的上市药物,药物研发者的智慧、研究者和企业的坚持以及投资和研发环境缺一不可。
二十多前,和黄医药作为中国最早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医药公司之一,在张江自贸区落地生根,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研发引擎,形成了集药物发现、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一体化整合运作能力。在这段旅程中,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从零起步,创新研发公司逐步增加,新药审评审批政策不断完善,创新药的审评审批速度大幅缩短……和黄医药也成为中国本土生物医药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崔昳昤提到,2016年,和黄医药成为上海首批参加MAH制度试点工作的企业,呋喹替尼胶囊作为首批上海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品种,成功申报、获批上市并顺利打通销售流通环节,在2018年9月29日办理了营业执照的变更登记,拿到了全国首张增加“药品委托生产”经营范围的营业执照。呋喹替尼也是上海MAH试点制度下首个获批上市的1类新药,成为中国MAH制度切实可行的成功例证。
索凡替尼以及赛沃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先后获纳入优先审评,大大提高了创新药物的审评注册效率。医保目录调整的速度加快,创新药纳入医保的速度也随之提升,帮助创新药物惠及更多患者。2019年医保目录调整中,医保局共新增和续约了超过20个乙类抗肿瘤药。呋喹替尼上市一年便获纳入医保,这个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说,在国家大力推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创新药研发领域历经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从最初的医药创新跟跑者,已经在一些细分领域进成为了并跑者,并向着未来的领跑者努力。
而作为中国首家专注于全球市场的创新型医药研发企业之一,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断积累,和黄医药在未来的数年中,有望陆续看到有新的创新药物上市,甚至走出国门,为全球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创新性“中国方案”。
同时,随着和黄医药重大创制新药持续步入新药上市进程,和黄医药在苏州拥有的GMP工厂的基础上,正进一步立足上海,进入产业化及商业化发展的新阶段。2020年12月,位于上海浦东占地43亩的和黄医药大型创新药生产基地于开工建设,将为推动创新药物研发成果从本土创新到中国制造,在中国实现就地产业化,插上新的、腾飞的翅膀。
如今已经上市的呋喹替尼、索凡替尼,其实早在2006、2007年左右便开始研发。在中国创新药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当时,和黄医药所经历的审评审批流程是繁琐而且缓慢的。
“当时真的要等好多年,还需要‘三报三批’——这些在2015年后真的改变了很多,与我们药监和法规部门针对行业痛点的一系列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审评审批大幅加速后,大批创新药企业得以将产品快速推向临床,上市时间大幅缩短。并且,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鼓励加码,资本的热潮随之涌入,越来越多的Biotech公司开始以短平快的“VIC模式”(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合同制研发服务机构)获得市场青睐。
鉴于中国患者基数庞大与创新药的长期缺乏,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竞争稍微热一些,药品相对多一些,在患者角度来说都是利好。但是,和黄医药让我们了解到,创新不仅仅需要一时间的灵光闪现,更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默默的付出。
创新药的研发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中间可能经历各种成功失败与高低起伏,如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保持创新的动力,突破层层关卡,这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